-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从文本世界理论的角度分析苏轼的诗词    

姓名:

 张萌萌    

学号:

 1049721202608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050211    

学科名称: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生类型:

 硕士    

学位:

 文学硕士    

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    

第一导师姓名:

 邹智勇    

第一导师院系:

 武汉理工大学    

完成日期:

 2014-09-01    

答辩日期:

 2014-12-10    

中文关键词:

 语篇世界 ; 文本世界 ; 次级世界 ; 苏轼的诗词    

中文摘要:

文本世界理论是由Paul Werth 教授最先提出,Joanna Gavins 进一步改进。实际上,文本世界理论来源于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关于语篇产生和接受。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文本世界理论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根据文本世界理论,“世界” 能被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世界,文本世界,次级世界。在它们之中,文本世界又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语篇世界指的是人们进行交际时的直接情景,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语篇世界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参与者,譬如说话者和听话者,作者和读者等。第二个层次指的是由语篇世界而来的文本世界。语篇参与者根据文本信息有着共同的知识。文本世界从语篇中产生,是人们构建和解读文本时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关于文本内容的心理表征。第三个层次是次级世界。这是当文本世界构建完成后和开始发展时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其它世界。次级世界被分为三个宽泛的层面,指示次级世界,态度次级世界和认知次级世界。指示次级世界包括直接引语、倒叙、未来闪影以及任何离开当前情景的场景。态度次级世界有愿望,信仰,和他们的目的。认知次级世界主要是涉及表达假设、条件等,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和制造出不可计数的远离现实的场景。苏轼是宋代众所周知的杰出的诗人,如果把文学和艺术的功绩结合起来,苏轼绝对是古代历史性的人物。整个中国文化历史中没有人可以和他相媲美。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分支-文本世界理论,从话语世界,文本世界,次级世界三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诗人苏轼的典型作品。这种外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推动了认知诗学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经典诗词的分析方法,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本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包括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文本世界理论国内外的情况和对苏轼诗词的研究。第三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含语篇世界,参与者和共同场,而且解释了文本驱动原则。第四章直接探究了文本世界,如何构建文本世界,构建者的定义和类型,功能推进命题的定义都被详细解释。第五章主要讨论了次级世界的分类,进一步与苏轼诗歌结合来解释。第六章总结了全文。

参考文献:

[1] Emmott, C.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 Discourse Perspectiv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2] Ernestine Lahey. All the World's Sub-worlds: Direct Speech and Sub-world Reaction [J]. 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 2004, 6(2):56-60.

[3]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Cambridge: CUP, 1994.

[4]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F. Ungerer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 Gavins, J. and Steen, G. (Eds.) Cognitive Poetics [M]. London: Routledge,2003.

[7] Hidalgo Downing, L. Negation in Discourse: A Text World Approach to Joseph Heller’s “Catch-22”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0,9(4), 215-240.

[8] Henrik Scharfe. Possible Worlds in Narrative Space [M].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2002.

[9] Jackendoff. 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3.

[10] Joos M. The English Verb: Form and Meanings[M]. Madison and Milwauke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4.

[11] Joanna Gavins. Text World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 Joanna Gavins. Rethinking Modality: A Text-worl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Literacy Semantics, 2005, 7(3):42-49.

[13] Michael Halliday.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ontinuum, 2008.

[14] Peter Stockwell.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15] Paul Werth. Extended Metaphor: A Text World Account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94 4(1):12-17.

[16] Ryan,M.L. Possible Worl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rrative Theory [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 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nd edition), 2008.

[18] Werth P.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 New York: Longman,1999.

[19] 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5):30-57.

[20] 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 外语学刊,2011,37(2):45-51.

[21] 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45(6):17-47.

[22] 卢晋,傅德岷.唐宋诗鉴赏词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23] 马菊玲.认知语篇研究新探索——《文本世界理论导论》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5(1):72-74.

[24] 莫励峰.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J].中国韵文学刊,2008,36(6):222-227.

[25]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3):83-88.

[26]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46(4):16-23.

[27]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8] 王晓丽.语篇转化中的心理空间网络构建[J]. 外语学刊,2008,26(4):72-75.

[29] 王丹凤.苏轼词英译中风格的传达——以关联理论为视角[D]. 河南:河南大学图书馆,2010.

[30] 阮静.文本世界理论与唐诗的意境的认知学诊释[J].海外英语,2013,35(1):237-239.

[31] 唐伟胜.“文本”何以成为“世界”?—— 《文本世界理论入门》评析[J].叙事中国版,2001,3(2):38-40.

[32] 唐鹏.苏轼政论散文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图书馆,2013.

[33]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4):11-23.

[34] 扬蔚.唐诗宋词点评[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2.

[35] 杨春.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J].时代文学,2011,68(3):128-132.

[36] 钟健星.苏轼词的隐喻认知研究. [J] 语文学刊. 2014,66(7):36-40.

[37] 周昌汝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38] 张松松.认知诗学的新进展:兼评Joanna Gavins的《篇章世界理论导论》[J].当代外语研究,2010.

[39] 张变革.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越的视角及繁复的文本世界[J].俄罗斯文学, 2011,166(7):24-30.

[40] 赵秀凤, 刘辰诞.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的“投射”结构及功能[J]. 外国语,2009,32(2):8-16.

[41] 周昌乐. 隐喻、类比逻辑与可能世界[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4,4(2):17-24.

中图分类号:

 I207.22    

馆藏号:

 I207.22/2608/2014    

备注:

 403-西院分馆博硕论文库;203-余家头分馆博硕论文库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